回寒确实可能引发失眠症,尤其是体质虚寒或受寒后未及时调理的人群。关键机制包括:寒邪导致气血凝滞、阳气不足影响睡眠节律,以及低温环境直接干扰入睡过程。以下是具体分析:
-
寒邪与气血运行
中医认为“寒性收引”,低温会使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缓,脑部供血不足易引发疲倦却难以入睡。冬季室内密闭环境进一步加重缺氧,形成恶性循环。 -
阳虚体质的连锁反应
肾阳不足者本就怕冷,回寒时手脚冰凉更明显,身体为维持核心体温持续紧张,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浅。这类人群还可能伴随痰湿内生,出现“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症状。 -
环境与生物钟干扰
寒冷缩短日照时间,抑制“快乐激素”血清素分泌,同时延长褪黑素作用时段,造成昼夜节律紊乱。部分人会出现季节性情绪低落,进一步加重失眠。 -
行为习惯的间接影响
冬季活动量减少、高碳水饮食增多,血糖波动易引发夜间觉醒。睡前过度取暖(如电热毯)也可能因体温骤降而中断睡眠。
应对提示:保暖需兼顾内外——白天适度运动升发阳气,睡前泡脚驱寒;饮食减少生冷,增加桂圆、小米等安神食材;保持卧室恒温(18-22℃)并定时通风。若失眠持续两周以上,建议结合中医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