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升温确实可能引发心情压抑低落,甚至导致“心理中暑”现象。 研究表明,高温会干扰神经递质分泌、降低情绪调节能力,并显著增加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发生率。尤其在连续高温日或热浪期间,心理急诊就诊率明显上升,攻击行为和自杀风险也呈正相关趋势。
高温对情绪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实现:
- 神经递质失衡:血清素和多巴胺等“快乐激素”分泌减少,而皮质醇等压力激素水平升高,直接导致情绪波动和认知功能下降。
- 生理反应归因:出汗、心跳加速等高温生理反应易被误判为愤怒或焦虑,触发情绪失控。例如,气温超过18℃后每升高1℃,自杀风险增加3.8%。
- 睡眠干扰:夜间高温降低睡眠质量,睡眠不足进一步加剧易怒、沮丧等情绪问题。
- 行为限制:高温减少户外活动,削弱压力缓解途径,形成情绪恶化的恶性循环。
预防高温情绪问题需多管齐下:保持环境凉爽、补充电解质、合理作息,并通过音乐或阅读转移注意力。老年人、精神疾病患者等高风险群体需特别关注体温调节与情绪变化。
全球变暖背景下,高温对心理健康的威胁将持续加剧。主动调整生活方式,科学应对“情绪中暑”,是维护身心平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