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温不一定会引起身体着凉,但特定情况下可能因阳气不足或体温调节异常导致畏寒。中医认为,当人体阳气虚弱时,外界温度升高反而可能加重体内阴寒,表现为怕冷、四肢发凉;而西医则指出,发热初期体温调定点上移可能引发寒战,此时体感发冷但实际体温升高。
-
阳气不足的生理机制:阳气是维持体温的关键能量,若体内阳气虚极(如脾阳虚、肾阳虚),即使环境温度升高,人体仍可能因温煦能力不足而畏寒。临床常见于长期疲劳、久病体弱者,需通过温阳散寒的中药(如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调理。
-
发热与寒战的关联:体温上升期,下丘脑调定点上移会触发寒战反应,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此时体感发冷但核心温度升高。这类情况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感染控制),而非单纯保暖。
-
“春捂”的科学依据:初春升温时,人体阳气尚未充分生发,骤减衣物易受寒。重点保暖颈项、膝足、腹部三处,可避免风邪侵袭,但需根据个体体质调整,避免过度捂热。
提示:若长期出现“热时畏寒”症状,建议结合中医辨证或西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干预,避免盲目用药或忽视潜在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