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确实可能导致中暑,这种现象被称为“冷中暑”或“阴暑”,主要因体温调节失衡引发。关键机制包括:寒热环境骤变导致毛孔闭合散热受阻,过度保暖使热量积聚,以及体质虚弱者更易受寒湿侵袭诱发症状。
-
寒热交替的生理影响
从高温环境突然进入寒冷环境(如空调房、冷空气),体表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关闭,体内热量无法及时散发。此时若未调整衣物或持续活动,核心体温可能升高,出现头晕、恶心等中暑症状。中医称此为“阴暑”,常见于夏季贪凉后。 -
体质与寒湿的关联
中医认为,寒气重或阳虚体质者(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气血运行不畅,抗热能力较弱。若长期处于潮湿阴冷环境,湿邪困脾,可能进一步降低体温调节能力,稍遇高温即易中暑。 -
现代医学的解释
低温中暑并非体温过低,而是寒冷应激引发代谢亢进,产热增加但散热不足。例如,寒潮前气温骤升时,过度保暖或室内通风不良会导致热量蓄积,类似传统中暑。
提示:预防回寒中暑需注意环境过渡(如进出空调房时增减衣物)、避免骤冷骤热,体质偏寒者可通过饮食温补(如姜茶)和适度运动改善循环。若出现乏力、胸闷等疑似症状,应立即转移到通风处并补充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