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不当确实可能导致中暑,尤其是“冷中暑”现象——当人体从高温环境突然进入低温环境(如空调房、大量冷饮)时,体温调节失衡,热量积聚体内引发中暑症状。关键机制包括:骤冷刺激血管收缩、汗腺关闭导致散热受阻,以及温差超5℃时身体适应能力下降。
-
冷中暑的典型场景
长期待在低温空调房后突然外出、高温作业后立即冲冷水澡或狂饮冰镇饮料,都可能触发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例如,70岁老人从空调房外出活动后呕吐腹痛,确诊为轻度冷中暑。 -
与普通中暑的区别
传统中暑因高温散热不足,而冷中暑源于温差过大导致体温调节失灵。后者更易被误认为肠胃炎,延误处理。 -
高危人群与预防
老年人、心血管患者及户外工作者风险较高。建议空调温度不低于26℃,室内外温差控制在5℃内;从高温进入低温环境时,应逐步适应,避免冷风直吹或立即摄入冷饮。 -
紧急处理原则
出现症状需移至阴凉通风处,补充含电解质饮品,严重者及时就医。切忌依赖藿香正气水等刺激性药物,可能加重呕吐。
夏季防暑需科学降温——缓而非骤是关键,让身体有足够时间适应温度变化,才能避免“越降温越中暑”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