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雨确实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主要与低气压缺氧、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升高等生理机制相关,尤其对已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以下是具体分析:
-
低气压导致缺氧反应
雷暴雨前气压骤降,大气中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下降,人体为补偿缺氧会加快呼吸和血液循环,易引发心绞痛、心梗或心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并保持情绪稳定。 -
湿度与温度变化加剧血管负担
暴雨后暴晒天气温差大,血管频繁收缩扩张易致血压波动,可能诱发心肌缺血或脑梗。老年人应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及时补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 -
污染物与心理压力叠加影响
大雨携带的污染物(如射线、霉菌)可能加重炎症反应,而雷暴的恐慌情绪会进一步刺激交感神经,增加心脏负荷。哮喘患者也需警惕雷雨天气的过敏原浓度升高。
提示:心脑血管高危人群在雷雨季需监测血压、避免剧烈活动,雨天居家保持通风,雨后外出佩戴口罩。若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