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诊断标准已更新,最新指南将成人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3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80毫米汞柱,并对心血管危险分层、血压测量及干预方式作出细化指导,同时强调中青年群体血压管理的紧迫性。
- 最新血压标准调整:2025年发布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将高血压诊断界值从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并将患者分为1级和2级;分层简化为“高危”与“非高危”,高危群体包括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或合并多种风险因素者。
- 高血压流行现状:中青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显著上升(近30年增幅达144.4%),但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偏低,其舒张期高血压发生率较高,更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指南特别指出,中青年血压管理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老年群体。
- 监测与自测规范:家庭血压监测连续5-7天均值≥135/85mmHg可确诊高血压,建议使用电子血压计,以坐姿测量右上臂血压。需注意多次非同日测量避免单次误差,并区分诊室与家庭血压的潜在偏差。
- 分级与心血管风险评估:血压值120-139/80-89mmHg属于正常高值,需警惕,而<120/80mmHg为理想状态。高危患者需重点防控,非高危人群亦需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维持血压。
- 干预措施与目标:所有患者须实施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运动、戒烟限酒等,降压目标因个体差异而异,需结合器官损害程度制定个体化方案,器官损伤愈重,目标越严格。
- 提示与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关注数值变化,尤其35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检查;中青年需重视早期管理,避免进展为不可逆病变;遵循指南指引,结合医疗建议优化血压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