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手术后可能出现多种风险,但规范治疗和健康生活方式可有效降低发生率,其核心危害需重点关注 支架血栓、血管再狭窄、出血倾向 等关键问题。
- 支架内血栓:植入后急性血栓(发生率1%-2%)可能引发心梗,需双重抗血小板药物预防,但同时增加出血风险。
- 血管再狭窄:术后6个月内血管内皮增生或血栓形成致支架内再狭窄(约5%-10%),需二次干预恢复血流。
- 抗凝出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易致消化道、颅内等致命性出血,服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 穿刺部位损伤:穿刺血管可能引发血肿、假性动脉瘤(需手术修复)或动脉夹层,术后需制动并按压止血。
- 肾功能损害:造影剂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尤以肾功能不全患者风险显著升高,术后需及时补液促进代谢。
- 迷走神经反射:手术刺激可能引发血压骤降、心悸、大汗等反射,需立即药物干预调整。
- 过敏风险:对金属支架材质或造影剂过敏可致皮疹、休克,术前需详细告知过敏史并作预防性用药。
- 感染可能:操作器械污染或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1%),表现为发热、术区化脓,需抗生素治疗。
- 支架移位风险:极少数支架可能因血管运动发生移位,导致局部血管堵塞或心肌缺血,需影像复查确认位置。
- 心理性不适:患者主观感受的心脏局部不适多数与焦虑相关,多数在术后一年通过适应性调整逐渐缓解。
术后严格遵循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并改善生活习惯(如低脂饮食、戒烟)对降低并发症至关重要;若出现剧烈胸痛或出血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