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病理检查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癌症预兆,它是一种用于明确病变性质的常规诊断手段,可用于判断病变是良性或恶性、炎症还是其他疾病等,结果多样,癌症只是其中一种可能。
病理检查通过获取病变组织、细胞或体液,经专业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以判断病变性质。它并非专为排查癌症设计,许多非癌症情况也需借助病理检查确诊,如炎症性疾病、良性肿瘤等。
疾病种类繁多,仅凭症状难以准确判断,此时病理检查能提供关键依据。如胃镜发现胃部溃疡,通过病理检查可明确是普通炎性溃疡还是恶性溃疡;结肠息肉切除后,病理检查可判断是炎性、腺瘤性还是腺癌性息肉。
检查结果有不同表现,若显示高分化、切缘阴性、淋巴结转移数少等,常提示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而低分化、脉管内癌栓、切缘阳性等特征则提示病情相对复杂、复发风险较高。但即使报告有不利特征,也并非毫无办法,现代医学有多种综合治疗方案。
很多人担心病理检查是癌症预兆,其实大可不必。它只是帮助医生精准诊断病情的重要工具。拿到报告后应找专业医生解读,制定适合的治疗或监测方案,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多数患者能取得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