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在中医诊疗中通过四诊合参结合体质与症状表现进行辨证分型,核心诊查维度包括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阴两虚、肾阴亏虚等,并针对证型制定差异化调理方案。
中医辨证高血压时以 望诊观察面色舌苔(如舌红苔黄、舌红少苔)、闻诊捕捉声音气息异常、问诊追溯症状细节(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等)、切诊分辨脉象特征(弦脉、滑脉或细涩脉) 为核心手段。临床常见证型包括:
- 肝阳上亢证 以眩晕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脉弦数为特征,治法清肝泻火、平肝潜阳。
- 痰浊中阻证 表现为头重胸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采用燥湿祛痰、健脾和胃策略。
- 气阴两虚证 伴随胸痛口干、舌红少津,治疗重益气养阴。
- 肾阴亏虚证 体现为腰膝酸软、耳鸣盗汗、脉沉细,侧重滋养肝肾、养阴清热。
瘀血内阻证(伴刺痛、舌紫暗)和肾阳虚衰证(兼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复杂证型亦需针对性用药。中医治疗强调“一人一方”,通过个性化配伍方剂(如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等),并结合生活调摄改善体质,实现标本兼治的血压调控效果。对于高血压患者,定期监测与专业辨证同等重要,建议结合非药物疗法提升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