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在中医里没有完全对应的独立病名,但依据其症状表现,常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将其归为不同证型进行调理。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如肝阳上亢、肾阴亏虚等因素均可导致血压升高。根据临床表现,高血压的常见中医证型包括肝阳上亢型、痰湿中阻型、肾阴亏虚型和阴阳两虚型等。肝阳上亢型以头晕头痛、急躁易怒为主,肾阴亏虚型则表现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饮食调理、耳穴疗法、药膳等综合手段,可辅助调节血压、改善体质,尤其适合早期高血压或临界高血压患者。
药膳食疗是中医防治高血压的重要特色,如针对肝阳上亢型推荐天麻钩藤汤,痰湿型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药不仅能帮助控制血压,还可减少西药副作用,长期坚持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例如,山药、枸杞等药食同源食材既能补益肝肾,又适合日常调理。患者应在专业指导下辨证选用,避免自行用药加重病情。
科学管理高血压需结合药物与生活方式,中医的个性化诊疗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理解中医辨证分型的核心逻辑,合理运用传统疗法,有助于提升控压效果并降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