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高血压发病与内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关联肝、脾、肾三脏,且受情志、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其症状可归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并非单一病名,可通过辨证分型从多维度调和脏腑平衡以稳定血压。
-
证型分类与症状特征
中医将高血压细分为肝阳上亢型(急脾气型)、痰饮内停型(身材胖型)、肾阴亏虚型(老年虚弱型)。肝阳上亢者表现为眩晕头痛、易怒口苦、面红耳赤;痰饮内停者头昏如裹、胸闷痰多且伴浮肿;肾阴亏虚者则见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视力减退等症状,分型需结合舌脉象及体质综合辨证。 -
核心调理逻辑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以调和阴阳、益气活血、平衡肝肾为核心。常用黄芪、丹参、决明子、杜仲等药材抑制血管收缩、扩张微循环并修复受损组织,配合刺络放血、药浴等外治法辅助降压。耳穴疗法通过刺激耳部俞穴可调节脏腑功能,尤其适用于早期干预。 -
特色防治手段
中药内服需依证型选方,如肝郁化火用天麻钩藤饮,脾虚痰湿者予半夏白术天麻汤,肾虚则投六味地黄丸加减。非药物疗法中,针灸太冲、足三里等穴疏肝健脾,推拿涌泉、肾俞改善循环,配合控盐少脂饮食及太极等舒缓运动,形成系统性调理方案。
高血压属慢病管理范畴,患者需定期监测且遵医嘱调整方案。中医防治强调整体调养与未病先防,通过药物、理疗、生活方式协同干预,可实现对血压波动的双向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