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高血压不是病,而是身体失衡的一种信号,关键在于调理而非单纯降压。核心观点包括:高血压是“标”,脏腑功能失调才是“本”;治疗需整体辨证,而非依赖药物压制;长期降压可能掩盖根本问题。
-
高血压是“标”,脏腑失调为“本”
中医将高血压视为肝阳上亢、肾阴不足或痰湿内阻等内在问题的外在表现。例如,长期情绪压力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发血压升高,此时降压药只能缓解症状,却无法疏解肝郁。 -
辨证施治:个体化调理方案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判断高血压的根源,如肝肾阴虚者需滋阴潜阳,痰湿型则需健脾祛湿。针灸、草药(如钩藤、天麻)和生活方式调整(如情志调节、饮食清淡)常被用于恢复气血平衡。 -
长期降压药的潜在问题
单纯依赖西药降压可能掩盖脏腑功能异常,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例如,利尿类降压药长期使用可能伤肾,而中医更强调通过调理肝肾、改善体质来稳定血压。
高血压的解决需回归身体整体平衡,中医倡导“治未病”,通过调节生活方式和体质,从根源减少对药物的依赖。若血压异常,建议结合中西医视角,全面评估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