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伤是一种由外部压力导致组织损伤的创伤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淤血、疼痛及可能的全身性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关键亮点包括其病因分类、病理机制及阶梯式救治原则,涵盖从急救处理到长期康复的全流程管理。
挤压伤的核心特点是由物理压迫引发软组织、血管、神经甚至内脏损伤。根据施压源可分为机械性(如重物挤压)、流体压力(如气体或液体挤压)及化学性(如腐蚀性物质渗透)三类,其中机械性占比超八成。损伤机制涉及直接细胞破坏、微循环障碍、毒素释放及全身炎症反应链式激活。典型病理表现为局部组织坏死伴渗出液积聚,严重者因肌红蛋白释放导致急性肾小管堵塞,诱发挤压综合征。
轻度至中度挤压伤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处理需遵循RICE原则(制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若损伤累及深层组织或持续超6小时,需警惕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肌红蛋白尿,应立即启动补液利尿方案并监测肾功能。开放性挤压伤须彻底清创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重度病例伴随休克或多器官衰竭征象时,需重症监护团队介入,可能需行筋膜切开减压术或血液透析。
预防挤压伤的关键在于提升环境风险评估意识,高危作业者需穿戴护具并规避疲劳操作。康复阶段强调循序渐进的功能训练,配合高压氧治疗可显著改善局部缺氧状态。公众需牢记“早解除压迫、早送医”原则,尤其面对长时间受压肢体时,切记勿贸然按摩或热敷,以防加速毒素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