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共济失调是一种由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运动协调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闭眼时站立不稳、行走摇晃、踏地过重等异常步态,并伴随深感觉障碍(如位置觉、震动觉减弱),多因脊髓后索、周围神经等部位病变引发。其核心特征是依赖视觉代偿,闭目后症状显著加重。
感觉性共济失调的典型症状包括站立或行走时身体摇晃、步态呈跨阈步态(抬脚过高)、睁眼时可部分维持平衡但闭眼后显著恶化;患者常有夜间行走困难、踩棉花感,且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准确性下降。部分患者伴深感觉障碍区域的感觉减退,如肢体麻木、疼痛或烧灼感。
诊断时需通过体格检查(如闭目难立征阳性、Romberg试验异常)和辅助检查明确病因,常用头部CT/MRI观察脑、脊髓结构,神经电生理检测(如肌电图、脑电图)辅助判断神经功能状态。需排除脑干、小脑等病变引发的其他类型共济失调。
治疗方案因病因而异,如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维生素B族)修复损伤,物理治疗(平衡训练、步态矫正)、针灸可改善症状;若由压迫性病变(如脊髓肿瘤)或先天性疾病(如脊髓痨)引起,则需手术或对因治疗。患者日常可借助助行工具,并加强下肢肌力与协调性训练以提升自理能力。
此病虽无特效根治手段,但早期干预可减缓进展并提升生活质量,患者需定期复查神经系统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