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变是心脏瓣膜结构或功能异常引发的一类疾病,常见表现包括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心衰等严重症状,需早诊早治。
心脏瓣膜病变主要由多种因素引发。风湿性心脏病是常见病因,由链球菌感染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常累及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导致瓣膜增厚、粘连,女性患者更为多见。退行性病变随年龄增长出现,表现为瓣膜钙化、纤维化,多影响主动脉瓣及二尖瓣,70岁以上患者高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由细菌、真菌感染直接破坏瓣膜,常见于静脉注射药物使用者或术后患者。先天性畸形(如二叶式主动脉瓣)及系统性因素(如高血压、马方综合征)也可诱发瓣膜病变。
不同类型病变症状差异化显著。二尖瓣狭窄常见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嗽及咯血,典型体征为心尖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二尖瓣关闭不全以心悸、乏力为主,可闻及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主动脉瓣狭窄表现为心绞痛、晕厥及呼吸困难,杂音呈喷射性递增递减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则伴颈动脉搏动增强、周围血管征及Austin-Flint杂音。部分重症患者可突发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诊断依赖综合评估。超声心动图是金标准,可准确测量瓣口面积、跨瓣压差及反流程度。CT、MRI辅助判断瓣膜钙化或心肌结构变化,心电图用于识别心律失常或左室肥厚。治疗需个体化:药物(利尿剂、抗凝剂)缓解症状,手术(瓣膜置换或修复)针对中重度病变,新型经导管介入术(如TAVI)降低高龄患者手术风险。
早期筛查与干预对预后至关重要。高危人群(如风湿病史者、高龄者)应定期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时处理瓣膜损伤可延缓心功能恶化。注意控制血压、血糖及感染风险,并避免剧烈运动诱发急性心衰。若出现相关症状,需立即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