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出血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急症,通常由外伤、血管畸形、血液疾病或抗凝治疗引起,导致脊髓内血管破裂,引发剧烈背痛、瘫痪、感觉丧失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状,需紧急治疗以防止永久性神经损伤。
脊髓出血的病因多样,外伤是最常见的触发因素,如高处坠落、车祸或剧烈撞击直接损伤脊髓血管;脊髓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因血管结构薄弱易破裂;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或抗凝治疗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也可能引发出血;脊髓肿瘤侵蚀血管或硬膜外麻醉操作意外损伤血管均可能诱发此病。
症状表现与出血部位及程度密切相关。脊髓内出血常表现为突发剧烈背痛,迅速进展为截瘫或四肢瘫痪,受损节段以下感觉完全丧失,同时伴有大小便失禁或潴留;若出血累及高位脊髓(如颈段),可能立即威胁呼吸功能。蛛网膜下腔出血则以突发腰背痛为主,伴随脑膜刺激征,但无脊髓直接压迫症状。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多见于外伤后,表现为剧烈放射性背痛及神经功能障碍。
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CT或MRI可直观显示出血位置与范围,脊髓血管造影则针对血管畸形提供确诊依据。治疗原则为紧急止血与解除脊髓压迫,轻症者通过药物(如止血剂、脱水剂)及支持治疗稳定病情,重症或畸形血管需手术清除血肿并修复畸形血管。术后康复治疗(高压氧、物理疗法)对恢复神经功能至关重要。
预防需规避外伤风险,控制基础疾病(如稳定血压、规范抗凝用药),高风险人群(如血液病患者、脊髓血管畸形者)应定期监测。若出现突发行走困难、异常背痛或大小便失禁,需立即就医排查,争取黄金救治时间以降低残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