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是一种以毛细血管通透性骤增为特征的危重症,表现为血浆迅速渗漏至组织间隙,引发进行性全身水肿、低血压及多器官衰竭。
一、关键症状表现
- 急性全身性水肿:疾病初期出现明显的凹陷性水肿,常从下肢蔓延至全身,伴随体重骤增(每日可达数公斤)。
- 循环系统异常:表现为低血压、中心静脉压下降及少尿/无尿,严重时可进展为休克。
- 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显著降低,因蛋白质持续渗漏至组织间隙,血液呈浓缩状态。
- 呼吸窘迫:非心源性肺水肿导致呼吸困难,部分患者需辅助通气支持。
- 多器官受累:严重阶段可发生肝、肾、心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 特殊病理机制:表皮及内脏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液中的血浆成分外渗,但红细胞通常不渗漏,维持循环血红细胞量相对正常,可能诱发血液浓缩。
二、病理机制与动态变化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核心机制,常见诱因包括严重感染(如脓毒症)、创伤、休克、化疗药物毒性等。疾病进程分两阶段:①渗漏期:血管内皮糖萼结构破坏,血浆蛋白大量外渗,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②恢复期(去复苏期):血管通透性部分恢复,但组织间隙液体滞留,需警惕液体过负荷导致的肺水肿风险。
三、诊断与治疗难点
诊断依赖排除法结合实验室指标(如血浆白蛋白、血管生成素-2水平),辅助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功能及液体状态。治疗需平衡“限制性补液”与维持灌注压,早期使用人血白蛋白补充胶体渗透压,严重渗漏期谨慎补液,必要时启动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清除积液。糖皮质激素可能改善炎症介导的渗漏,但其应用仍存争议。
注意: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发病急、进展快,需高度警惕早期休克、呼吸衰竭及肾功能损害,及时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确诊或疑似患者必须接受重症监护及多学科协作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