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是一种突发的、可逆性毛细血管高渗透性疾病,因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浆渗漏至组织间隙,引发全身性水肿、低蛋白血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时识别与干预至关重要。
病因与发病机制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由多种因素触发,包括严重感染(如败血症)、创伤、休克、药物反应、化疗、放疗及自身免疫疾病等。核心机制是炎症或毒素破坏血管内皮糖萼结构,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骤增,致使血浆蛋白和液体外渗至组织间隙,引发低血容量休克与组织水肿。
典型症状与体征
患者表现为突发性全身性水肿、体重快速增加、顽固性低血压及少尿甚至无尿。实验室检查常显示低蛋白血症,补充液体后水肿加剧且利尿剂疗效差。重症者可能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致死率极高。
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依赖病因分析(如感染史或毒物接触史)与症状观察。特征性三联征包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低血容量及组织渗漏现象(如胸腹腔积液)。动态监测超声心动图、腹内压及炎症标志物(如血管生成素-2)有助于早期识别。
治疗方案
治疗分为渗漏期与恢复期。渗漏期以限制性液体管理为核心,优先使用人工胶体(如羟乙基淀粉)维持胶体渗透压,辅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稳定内皮屏障。恢复期则需利尿或血液滤过清除过量组织液,预防肺水肿。避免早期大量补液,尤其警惕血浆白蛋白加重渗漏风险。
预防与预后
预防重点在于控制基础病因,如尽早治疗感染、规范使用化疗药物。早期识别并干预可改善预后,但重症患者即便缓解,长期水肿或反复发作仍需康复管理。公众需警惕无故肿胀或低血压症状,及时就医排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