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医保买药未必更省钱,部分情况下自费反而比医保便宜,关键在于报销范围、药品类型和医院定价策略等因素。
医保报销涉及目录限制、起付线与封顶线,药品需为甲类或乙类才能部分报销,而丙类自费药无需复杂的报销流程,直接按市场价支付,若赶上药店促销,可能比医保结算价更低。例如,某降压药医保报销后自费需6元,但药店促销时自费价仅4元。医保对高价进口药限制较多,而自费渠道可能提供更多选择,某些抗癌新药虽无报销,但部分线上平台提供分期付款或满减优惠。
医保政策规定,患者需累计达到起付线(如300元)才能报销,小额购药需全款自付,反而增加开支。若药品属于乙类,还需先自付10%至20%费用,最终支出或高于直接现金购买。某些医院因报销结算流程繁琐,药价可能比药店高10%以上,而部分城市医保目录覆盖不足,常用药品需自费购买。
部分医保定点药店为盈利抬高药品原价再报销,导致实际支出高于市场价;同时医保药品种类有限,甲类药占比不足20%,大量特效药、进口药不在目录内,自费购买更划算。某些慢性病患者通过电商或线下零售渠道批量采购非医保药,年节省开支超50%。
若长期服用医保目录内药物,优先刷医保卡更优惠;购买高价进口药或目录外药品时,可对比医保结算价与市场促销价。关注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合理规划购药渠道,必要时选择自费渠道减少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