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医保报销政策自2017年起正式执行,关键突破包括全国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的首例实现和联网医疗机构全覆盖。这一民生工程历经多年试点与优化,逐步从手工报销迈向实时结算,显著减轻了参保人的垫付压力和奔波负担。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要求推进全国医保联网和异地结算,为政策落地奠定基础。2017年1月17日,海南完成全国首例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同年实现职工与居民医保全国联网,8000余家医疗机构接入系统。此阶段聚焦住院费用,标志着异地报销从“理论可能”转为“实际可行”。
2018年政策进一步扩展至普通门诊结算,长三角地区率先试点。2019年京津冀、西南五省区加入,通过实时传输门诊费用明细,解决了小额高频结算的技术难题。2020年三大试点区域数据统一至国家平台,次年实现普通门诊跨省结算全国统筹地区全覆盖。
2022年政策迎来重大升级,国家医保局与财政部联合发文,统一住院、普通门诊及5种门诊慢特病的跨省结算规则,并简化备案流程。2023年1月1日起,新规全面实施,长期居住人员可享“参保地待遇”,临时就医人员按分级标准报销,急诊与转诊流程进一步优化。
当前,异地医保报销已实现“指尖办理、实时结算”,日均服务超3万人次。京津冀、广西等地甚至探索“免备案”服务,逐步淡化“异地”概念。未来,随着全国医保统筹深化,异地报销或将进一步向“无感化”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就医无异地”的愿景。参保人只需关注备案要求与待遇标准,即可高效享受跨区域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