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职工医保可以回老家报销,但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且报销比例通常低于参保地标准。 关键点包括:备案流程、报销范围差异、结算方式变化以及急诊特殊情况处理。
-
备案是报销前提
参保人需提前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或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办理备案,备案有效期一般为6-12个月。长期驻外人员可选择"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备案类型,临时外出就医则需选择"转诊转院"或"临时外出就医"类型。未备案的自行就医可能无法报销或降低报销比例10-20个百分点。 -
报销范围"就低不就高"
执行就医地医保目录(药品/诊疗项目/服务设施标准),但报销比例按参保地政策。例如:上海参保人在安徽就医,需遵循安徽医保目录,但报销比例按上海标准计算。目录差异可能导致部分药品在两地报销类别不同(如抗癌药在参保地属特殊门诊报销,在就医地可能按普通住院报销)。 -
两种结算方式选择
- 直接结算:在开通跨省联网的医院持社保卡直接刷卡,仅需支付自费部分(全国已覆盖5.9万家定点医疗机构)。
- 垫付后报销:未刷卡就医的需保存发票、费用清单等材料,在12个月内回参保地医保窗口申请手工报销,到账周期约20个工作日。
-
急诊特殊情况处理
突发急危重症可就近治疗,无需备案,但需在入院后5个工作日内补办备案。需提供急诊诊断证明、病历等佐证材料,部分地区要求医院开具"急诊入院"证明。精神病、急性心梗等190种疾病可直接按急诊备案。
建议提前查询参保地医保公众号了解备案材料要求(部分城市需居住证明或工作派遣函),并优先选择就医地已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的医院。报销比例降低是普遍现象,如经济条件允许可补充商业医疗保险弥补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