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地名,全称“喀什噶尔”,突厥语意为“玉石”或“玉山”,古称疏勒,是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城和多元文化交汇地。其名称融合了突厥语、波斯语、古和田塞语等语言元素,既体现当地盛产玉石的历史,也暗喻砖房林立的富庶景象。作为中国最西端的边陲城市,喀什以浓郁的民族风情、生土建筑群和瓜果之乡闻名,素有“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的美誉。
-
名称由来
“喀什”为“喀什噶尔”的简称,语源多元:突厥语中“喀什”指玉石,“噶尔”为“山”或“石”,合称“玉山”;《西域同文志》记载其回语含义为“石色砖房”,因当地富庶多砖房建筑;语言学考证认为古和田塞语中意为“玉石之城”。元代《马可·波罗游记》称其为“可失合儿国”,清代定名“喀什噶尔”,后简化为“喀什”。 -
历史地位
喀什自西汉起称疏勒,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东汉班超曾驻守17年,唐代为安西四镇之一,玄奘取经途经此地。喀喇汗王朝时期作为首府,融合佛教与伊斯兰文明。清代设为南疆政治中心,如今仍是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 -
地理与文化特色
喀什三面环山,东临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干旱但绿洲富饶,盛产巴旦木、石榴等。老城保留唐代里坊制布局,高台民居的土陶技艺、艾德莱斯绸织造等非遗技艺延续千年。艾提尕尔清真寺、香妃墓等建筑见证多元宗教与艺术交融。 -
现代意义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喀什依托“五口通八国”的区位优势,发展文旅融合经济,数字化保护古城风貌,社区参与非遗传承,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典型缩影。
若计划探访喀什,建议体验诺鲁孜节民俗活动,或秋季国际旅游节感受木卡姆音乐与丝路美食。这座“玉石之城”正以开放姿态延续丝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