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储存的湿度范围需根据药材类型和特性进行具体控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常规储存条件
-
常温库(0~30℃)
适用于根茎、皮类、藤木类等药材,需保持相对湿度45%~75%,并定期通风排湿。
-
阴凉库(10~20℃)
用于易走油、泛油、发粘的药材(如枸杞、阿胶、熟地黄)及动物类易腐败品种,湿度同样控制在45%~75%。
-
冷库(2~10℃)
专门用于储存极易腐败的品种,如猪胆膏、蜂蛹、麝香等,需维持45%~75%的湿度。
二、特殊环境要求
-
干燥环境(<30%)
矿物类药材(如芒硝、胆矾)因含结晶水,需在相对湿度低于30%的环境中储存,防止潮解或溶解。
-
动态湿度调控
部分药材需根据环境湿度调整储存条件,例如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可能需更低湿度以保持药效。
三、注意事项
-
避免极端温湿度 :高温(>30℃)或低温(<5℃)均可能加速变质,建议优先采用常温库或阴凉库。
-
定期养护 :不同季节需调整湿度,如夏季增加通风除湿,冬季防止结露。
-
避光保存 :部分药材需在阴凉库中避光存放,避免阳光直射导致成分降解。
通过合理控制温湿度,可有效延长中药材的贮藏期并保持其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