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核脱水是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核心表现,主要表现为髓核含水量降低、弹性减弱,进而引发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椎间盘突出或神经压迫。 其发生与年龄增长、长期劳损、外伤等因素密切相关,治疗需根据症状轻重选择保守或手术干预。
-
症状表现
髓核脱水早期可能无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常见腰部钝痛或锐痛,并向下肢放射。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甚至影响行走。若压迫马尾神经,可能引发排尿障碍或性功能减退,需及时就医。 -
核心原因
- 年龄因素:随年龄增长,椎间盘自然老化,水分流失加速。
- 机械性损伤:长期不良姿势(如久坐)、重体力劳动或急性外伤导致纤维环损伤,加速髓核脱水。
- 疾病关联: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疾病可能合并髓核脱水,形成恶性循环。
-
治疗与恢复
- 保守治疗:轻度症状可通过卧床休息(硬板床)、物理治疗(热敷、超短波)及药物(非甾体抗炎药、肌松剂)缓解。
- 手术干预:若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神经压迫,需考虑椎间孔镜髓核摘除等微创手术,术后恢复期约2-4周。
-
日常预防
避免久坐久站,加强腰背肌锻炼(如游泳、平板支撑),控制体重以减少腰椎负荷。吸烟会阻碍椎间盘营养供应,戒烟有助于延缓退变。
提示:若腰痛反复发作或伴随下肢症状,建议尽早进行MRI检查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