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导致的肝硬化是病理性的常见后果,属于晚期血吸虫病的典型表现。其核心机制是虫卵沉积引发肝纤维化,最终形成“不完全分隔性肝硬化”,特点是门静脉高压、肝表面结节状改变及脾肿大。早期干预可延缓进展,但晚期病变通常不可逆。
血吸虫性肝硬化的病理特点为虫卵在门静脉分支周围形成肉芽肿,随后纤维组织增生将肝小叶不完全分隔。这种纤维化不同于典型肝硬化,肝细胞损伤较轻,但门脉高压症状更突出。患者常见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并发症,儿童感染者还可能伴随生长发育障碍。
血吸虫性肝硬化的治疗需分阶段进行:
- 病原治疗:吡喹酮是首选药物,可杀灭成虫减少虫卵沉积,但对已形成的纤维化无效。
- 并发症管理:针对门脉高压需控制消化道出血,腹水患者需限盐利尿,巨脾或严重脾功能亢进者可能需要脾切除。
- 长期监测:定期评估肝功能、超声或CT检查(可见特征性“龟背样”纤维化图像),避免重复感染。
预防的关键是避免接触疫水,流行区人群应定期筛查。已感染者需严格遵医嘱治疗,戒酒并保持营养支持,以最大限度保护残余肝功能。
提示:血吸虫性肝硬化虽不可逆,但通过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生存质量。若出现不明原因腹泻、肝脾肿大或腹水,应尽早排查血吸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