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导致的肝硬化是由血吸虫感染引发的严重肝脏病变,主要因虫卵沉积在肝内形成肉芽肿和纤维化,最终破坏肝脏正常结构。其病程缓慢但危害极大,晚期可能出现门静脉高压、腹水等致命并发症。
-
感染机制
血吸虫尾蚴通过皮肤侵入人体,成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产卵。虫卵随血流到达肝脏,刺激免疫系统形成肉芽肿,长期堆积导致肝组织纤维化,逐渐发展为肝硬化。 -
典型症状
- 早期:乏力、食欲减退、肝区隐痛;
- 中期:脾脏肿大、肝功能异常;
- 晚期: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呕血或黑便),甚至肝性脑病。
-
诊断要点
- 病史:疫区接触疫水史;
- 实验室检查:粪便或血清中检测血吸虫卵或抗体;
- 影像学:超声或CT显示肝纤维化、门静脉增宽等特征。
-
防治关键
- 治疗:首选药物吡喹酮杀虫,晚期需对症处理并发症(如利尿剂缓解腹水);
- 预防:避免接触疫水,加强粪便管理,消灭中间宿主钉螺。
血吸虫肝硬化需早诊早治,一旦出现肝纤维化则不可逆转。疫区居民应定期筛查,接触疫水后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