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的情况,综合相关法律规定和实际案例,主要分为以下情形:
一、纪检监察机关移送
-
涉嫌犯罪需追究刑事责任
纪检监察机关在案件检查中发现被查对象的行为已构成犯罪,需由司法机关依法受理时,应及时移送同级司法机关或公安机关处理。
-
党纪、政纪处理后需追责
对党员、干部的违纪行为作出党纪、政纪处分后,若需进一步追究刑事责任,需移送司法机关。
-
案件材料完整性要求
移送时需提供立案材料、处分决定、调查报告、主要证据及被调查人交代材料等。
二、行政执法机关移送
-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22条,行政执法机关在查处违法行为时,若发现行为已触犯刑法,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
-
移送管辖情形
若案件不属于本机关管辖,需报请上级机关指定管辖,不得自行移送。
三、其他需移送的情形
-
税务案件
税务机关对涉嫌犯罪的税务案件,需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移送司法机关,办理案件交接手续。
-
特殊主体处理
对于精神病人、未成年人等特殊主体,需根据法律规定判断其刑事责任能力后,再决定是否移送。
四、移送条件
-
犯罪事实明确 :需有充分证据证明犯罪行为的发生,包括时间、地点、手段、后果等要素。
-
行为需刑事处罚 :仅当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且应受处罚时,方可移送。
-
程序合法合规 :需遵循立案、侦查、审查起诉等法定程序,确保证据合法性。
五、法律依据
-
《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
-
《行政处罚法》第22条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移送司法机关。
以上情形均需通过正式的移送手续办理,确保案件处理的合法性和程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