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丢失蛋白(蛋白丢失性胃肠病)是指血浆蛋白质异常从胃肠道流失,导致低蛋白血症的一组疾病,核心表现为水肿、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下降。其发生与黏膜损伤、淋巴管阻塞或炎症渗出有关,需通过病因治疗和营养支持综合干预。
胃丢失蛋白的三大关键机制
- 黏膜损伤:胃肠黏膜糜烂或溃疡直接导致蛋白质渗出,常见于胃炎、溃疡等疾病。
- 通透性增加:细胞间连接增宽使血浆蛋白漏入肠腔,多见于炎症性肠病或感染。
- 淋巴管阻塞:肠淋巴回流受阻时,富含蛋白质的淋巴液溢入肠腔,典型如先天性淋巴管扩张症。
典型症状与危害
- 水肿:低蛋白血症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或颜面水肿,严重时出现腹水。
- 营养不良:蛋白质大量丢失导致体重下降、肌肉萎缩,伴随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 免疫缺陷:γ球蛋白减少使抵抗力下降,易反复感染。
诊断与治疗要点
- 诊断:结合低蛋白血症、水肿等表现,需排除异常,必要时通过α1-抗胰蛋白酶检测或影像学确认病因。
- 治疗:
- 对因:手术解除淋巴梗阻、免疫抑制剂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 对症:补充白蛋白、高蛋白饮食,利尿剂缓解水肿。
提示:若长期乏力、水肿或消化异常,应及时就医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日常需注重蛋白质摄入与病因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