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版图中的断续线通常被称为 九段线 ,这一名称源于早期地图绘制和后续国际认可。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名称由来
-
形状特征
九段线呈U形断续线,由11条线段组成,后简化为9条,因此得名“九段线”或“U形线”。
-
历史演变
该线最早见于1947年民国政府发布的《南海诸岛位置图》,后因地图比例尺变化调整为9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线成为国家主权声明的地图标示。
二、法律地位与意义
-
历史依据
九段线划定基于二战后中国对南海诸岛主权的收复,通过地图标记形式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
主权声明
该线与1943年《开罗宣言》等国际文件共同构成中国对南海权益的法律基础。
-
争议焦点
菲律宾等邻国曾试图通过“歪曲性言论”挑战九段线的合法性,但历史和法理均支持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三、地理范围
九段线覆盖南中国海约350万平方公里,东起中越陆地边界,西至菲律宾海岸,北接台湾海峡,南至北纬4°附近。需注意,九段线与1971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认的专属经济区(约210万平方公里)存在范围差异。
南海断续线是历史演变与法律文书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维护中国南海权益的重要地理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