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被称为“陇右”的名称源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具体原因如下:
一、地理标志:陇山(六盘山)
-
自然地理特征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交汇处,境内多山地和平原,其中陇山(六盘山)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陇山起于宁夏固原,是秦岭余脉,贯穿甘肃东部,将甘肃分为东西两部分。
-
历史分期依据
-
西周时期,陇山被用作边界线,以西称为“陇西”,以东为“陇东”。
-
汉朝在陇山以西设立张掖、酒泉等郡,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地理划分。
-
唐代设置陇右道,管辖范围包括今甘肃东部及宁夏部分地区,"陇右"成为这一区域的统称。
-
二、历史行政区划演变
-
陇右道的设置
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设立陇西郡,治所在狄道,标志着"陇右"作为行政区域的开端。
- 唐代扩展陇右道至河西走廊,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东部及青海湖以东地区,形成"陇右东路"和"陇右西路"。
-
简称的形成
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以西,且历史上长期受陇右道管辖,"陇"逐渐成为甘肃的简称。
三、文化与历史积淀
-
陇右文化的核心
陇右地区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经济、文化繁荣,"陇右熟,天下足"的谚语体现了其战略地位。
-
简称的延续性
即使元代设立甘肃省后简称改为"甘","陇"仍作为地理标识被广泛使用,直至现代。
甘肃被称为"陇右"是自然地理特征与历史行政区划共同作用的结果,"陇山"作为核心地理标志贯穿了整个命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