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杆菌血行播散是指结核病患者体内的结核杆菌通过血液系统传播到其他部位,引发结核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疾病分类
根据进入血液循环中结核杆菌的数量、毒力、途径、次数、间隔时间和机体的免疫状态的不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在临床上分为三个类型:
-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一次或短时间内多次大量结核菌进入血流。
- 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多次小量结核菌进入血流。
- 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在较长时间内多次小量结核菌进入血流。
发病原因
结核杆菌血行播散的主要原因是结核菌从病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通过血液传播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常见原因包括:
- 原发型肺结核发展而来: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往往是原发结核病愈合后残留的干酪坏死灶引起。
- 继发性肺结核病:成人亦可见于继发性肺结核病基础上。
- 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差、脏器移植术后、长期抗肿瘤化疗、长时间使用激素、妊娠、流产等情况下,结核菌一次大量进入肺动脉系统可导致双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结核杆菌血行播散属于原发后结核病,可发生于原发结核病的近期,也可数十年后发病。结核菌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全身的动脉和静脉,从而传播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如肝脏、脾脏、肾脏、骨骼、关节等,形成播散性结核病灶。
临床表现
症状
-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起病急,常为高热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伴有盗汗、消瘦、乏力、纳差、全身不适等表现。呼吸道症状常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消化道症状表现为纳差、腹胀、腹泻、便秘等。
- 慢性或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迁延。临床症状可表现发热、盗汗、乏力,结核中毒症状较急性轻,呼吸系症状可能较明显。
体征
可有浅层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中晚期肺内病灶可融合,形成空洞,可闻及湿啰音。也可并发自发性气胸、纵隔气等。
治疗和预防
- 早期发现:定期进行体检,持续关注自身身体状况。
- 快速治疗: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采用长期的化疗方案,加强身体的抵抗力。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避免留下后遗症和残留感染。
- 严格隔离:在治疗期间需要严格隔离措施,以减少病菌传播的可能性。
- 长期随访:治疗结束后需要长期随访,避免因病复发带来严重后果。
结核杆菌血行播散是结核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非常重要,以避免病情恶化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预防结核杆菌感染的最佳方式是通过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接种结核疫苗和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