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骨髓炎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颅骨非特异性炎症,多发于青少年,常见诱因包括头部外伤、术后感染或邻近器官感染扩散。典型症状为局部红肿热痛、皮下脓肿或窦道形成,严重时可导致死骨排出或颅内并发症。治疗需结合敏感抗生素与手术清创,疗程长达6-8周,早期干预是关键。
颅骨骨髓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病原体侵入颅骨引发。开放性颅脑损伤、鼻窦炎、中耳炎等是常见诱因,免疫力低下者风险更高。急性期表现为寒战高热、局部剧烈疼痛;慢性期则以反复流脓、死骨形成为特征,可能伴随颅内压增高或神经功能障碍。
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X线早期可能无异常,2-3周后可见骨质破坏;CT/MRI能精准定位感染范围,SPECT对早期骨髓炎更敏感。血常规和脓液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类型。
治疗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
- 抗生素治疗:静脉用药至少6周,口服8周以上,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方案;
- 手术干预:彻底清除死骨和感染组织,必要时行颅骨修复;
- 支持疗法:纠正营养不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重点在于及时处理头部伤口,控制鼻窦炎、中耳炎等原发感染。术后患者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高危人群应定期随访。
若出现头部外伤后持续红肿、不明原因发热或伤口长期不愈,务必尽早就医。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脑膜炎、败血症等致命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