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工作的日常督导内容主要围绕组织管理、流程规范、人员培训及监督机制等方面展开,具体包括以下要点:
一、组织架构与制度保障
- 组织体系完善性
-
100张以上床位医院需设立独立院感管理科,明确职责分工。
-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如每年2次办公会、院周会),及时解决院感问题。
- 责任落实机制
-
院领导(如院长、副院长)定期检查院感工作。
-
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科室与院感科建立联动机制,形成“管人、管事、管落实”工作模式。
二、重点区域与流程规范
- 重点区域管理
-
门诊预检分诊、发热诊室、手术室、供应室、检验科等区域需符合独立设置、通风良好、流程合理的要求。
-
急门诊、住院病区、血透室等区域需重点检查消毒隔离措施、医疗废物管理及手卫生执行情况。
- 关键操作规范
-
无菌作业需遵循“三区划分、分类管理”原则,如治疗室无过期无菌物品、药物现配现用。
-
检验科需规范样本采集、运输及保存流程,防止交叉感染。
三、人员培训与意识提升
- 基础培训内容
-
医务人员需掌握诊疗知识、工作流程及院感防控规范。
-
定期开展手卫生、正确佩戴口罩等基础技能培训。
- 专项能力提升
-
针对传染病防控(如新冠肺炎),需强化核酸检测能力、隔离管理及消毒技术。
-
通过案例分析、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对院感问题的识别与处理能力。
四、监督与持续改进
- 日常检查机制
-
通过查阅档案、现场查看操作流程、消毒记录等方式进行定期检查。
-
重点关注消毒记录完整性、防护用品使用规范及流动人员管理。
- 问题反馈与整改
-
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需现场反馈,并制定整改措施,实现闭环管理。
-
建立院感问题通报制度,通过行政查房、专题会议等形式持续跟进整改效果。
五、应急管理能力
- 预案与流程优化
-
制定传染病腾空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及责任分工。
-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医院感染事件处置能力。
- 资源保障与技术支持
-
确保医疗设备、防护用品等物资充足,满足防控需求。
-
建立与疾控机构、医联体的协作机制,共享检测资源与技术支持。
通过以上多维度的日常督导,旨在构建全面、系统的院感防控体系,降低医院感染风险,保障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