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起源于心室的快速心律失常,以连续3个以上宽大畸形的QRS波、心率超过140次/分为特征,严重时可导致晕厥、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常见诱因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或电解质紊乱,但部分患儿无明确器质性病变。婴幼儿多表现为突发烦躁、面色苍白,年长儿可主诉心悸或胸痛,需通过心电图确诊并及时干预。
- 疾病本质:属于希氏束以下的心室异常电活动,心率常达140-200次/分,QRS波增宽且与P波无关联。与成人不同,小儿发作时心率更快,易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
- 典型诱因: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先天性缺陷)是主要病因,但手术、感染、缺氧或药物中毒也可能触发。约半数病例病因不明,称为特发性室速。
- 症状识别:婴幼儿突发拒食、呕吐、呼吸急促需警惕;年长儿可能描述"心跳猛烈"或头晕。持续发作超过24小时可引发心衰,需紧急就医。
- 诊断关键:心电图是金标准,需满足:①QRS波时限随年龄增加(婴儿>0.06秒);②房室分离;③心室夺获或融合波。需与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
- 治疗原则:急性期首选利多卡因静脉注射,无效时可采用同步电复律。长期管理包括射频消融(根治率>95%)或植入除颤器,同时需纠正基础病因。
若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烦躁伴面色青灰,或自述"心脏乱跳",应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猝死风险,多数患儿经规范治疗后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