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没有绝对最快最有效且适用于所有情况的药物,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年龄、体重、心功能等因素综合选择合适的药物。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物及其特点:
-
普罗帕酮:
- 作用机制:能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延长传导。
- 适用情况:预激综合征患儿首选,转复率高,作用快。
- 剂量与用法:常用剂量为1.0-1.5mg/kg加入10%葡萄糖10-20ml中缓慢静脉推注,如无效,10-20分钟可重复给药,一般不超过3次。
- 注意事项:有负性肌力作用,禁用于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障碍或器质性心脏病患儿。
-
洋地黄制剂:
- 作用机制:可直接或间接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减慢房室传导。
- 适用情况:适用于小婴儿阵发性室上速伴心力衰竭的情况。
- 剂量与用法:洋地黄化量需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等因素计算,首剂给予饱和量的1/2,其余分2次给予,每次间隔6~8h。
- 注意事项:要警惕洋地黄类药物中毒诱发心律失常,需监测电解质、心电图及血药浓度。
-
β受体阻滞剂:
-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
- 适用情况:可用于年长儿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 剂量与用法:普萘洛尔剂量为0.1mg/kg(不宜超过1mg)加入10%葡萄糖10-20ml中5-10分钟内静脉注射;艾司洛尔负荷量0.5mg/kg,静脉注射,1分钟给完,后以0.05mg/(kg·min)维持4分钟,若有效则继续维持,若无效可再给负荷量1次。
- 注意事项:哮喘及过敏性鼻炎、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低血压患儿禁用。
对于小儿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