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咬伤若引发感染,需结合局部处理和全身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一、紧急处理
-
彻底清洁伤口
- 立即用肥皂水、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反复冲洗伤口,清除残留毒液和细菌。
- 避免使用碘酒或酸性消毒剂,可能加重组织损伤。
-
清除感染源
- 若伤口化脓或坏死,需用无菌剪刀清除坏死组织,再用碘伏消毒。
- 严重感染时,医生可能进行切开引流,防止脓液积聚。
二、抗感染治疗
-
局部用药
- 外敷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或中草药(如蒲公英、鱼腥草捣烂外敷)。
- 伤口红肿明显时,可局部注射普鲁卡因+地塞米松混合液,减轻炎症反应。
-
口服/静脉用药
- 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阿莫西林)或中成药(南通蛇药片、季德胜蛇药)。
- 严重感染需静脉注射抗生素(如青霉素、左氧氟沙星)及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
三、对症处理
-
止痛与抗过敏
- 口服布洛芬缓解疼痛,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减轻瘙痒。
- 若出现发热、头晕等全身症状,需加用抗组胺药或肾上腺素。
-
冷敷与抬高患肢
- 用冰袋冷敷减轻肿胀和疼痛,避免患肢下垂。
四、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
- 伤口持续红肿、流脓或发热不退;
- 出现淋巴管炎、组织坏死或全身中毒症状(如抽搐、昏迷);
- 儿童或免疫力低下者被咬伤,感染风险更高。
五、预防措施
-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抓挠;
- 定期更换敷料,观察愈合情况。
提示:蜈蚣毒液呈酸性,早期用碱性溶液(如肥皂水、小苏打)中和毒液可降低感染风险。若自行处理无效,务必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