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的生活习性如下:
栖息环境
隐翅虫栖息地多样,常栖息于潮湿阴凉处,在水体多的地方常见,如湖泊、沼泽、池塘。也在草原、农田、果园、森林等地出没。通常生活在铺垫物与土壤、腐烂的植物残渣、真菌、粪便、尸体、腐木、植物的花叶、社会性昆虫的巢、脊椎动物的洞穴与窝中。部分特殊隐翅虫会寄生于动物体内,如蜗牛,或寄生于蘑菇里。
活动规律
- 昼伏夜出:隐翅虫常昼伏夜出,白天多栖息于潮湿的草地或石下等阴暗处,多进行爬行运动,受惊吓时快速逃逸。
- 趋光性和向高性:夜晚具有趋光性,常有飞集灯火习性,尤其是日光灯。同时具有向高性,相同条件下喜欢飞向高处。
食性特点
食性十分广泛,常以昆虫、植物、花粉、菌类为食,成虫多为杂食性,幼虫为肉食性。不同亚科的隐翅虫有着不同的食性,包括腐食性、菌食性、植食性、食花类、肉食性等。
捕食方式
有积极搜索方式、坐等捕食方式和混合式等。如魔鬼隐翅虫在觅食过程中有积极搜索和埋伏两种行为;南美奇趣隐翅虫可根据猎物密度调整捕食方略,猎物密度大时采取坐等捕食方式,还会通过分泌化学物质吸引猎物,即化学欺骗引诱捕食。大眼隐翅虫亚科成虫具有高度特化的下唇,可利用肉垫黏住猎物并拖进上颚范围内取食。
防御行为
常见防卫行为包括行为防卫(迅速爬行和飞行)、物理防卫(伪装、形态和颜色拟态)和化学防卫等。进行化学防卫时,隐翅虫尾部末端会分泌化合物干扰敌人,从而迅速逃跑,不同种类的隐翅虫分泌物成分有所差异。
繁殖生育
大部分隐翅虫一生可多次交配,雄性个体常表现为强烈的配偶竞争权,雌性则耐心选择配偶。交配前,雌隐翅虫分泌信息素吸引雄隐翅虫,雄隐翅虫用触角感知信息素后引发交配行为。隐翅虫生长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期。雌虫一生可交配多次,产卵期长,可断续产卵。卵通常在潮湿阴暗处的植物叶子或根茎处,在相对湿度 85% 的条件下才可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