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妊娠期间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血容量不足
- 原因:这是妊娠期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原因,包括产后出血、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妊娠剧吐等导致的严重脱水或失血。
- 机制:血容量不足会导致肾灌注不足,进而引发肾前性缺血,严重时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和肾损伤。
2. 感染
- 原因:感染性流产、肾盂肾炎、绒毛膜羊膜炎、肺炎等严重感染,尤其是伴有脓毒血症时,可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从而损伤肾脏。
- 机制:感染引发的内毒素释放和低血压可进一步加重肾脏缺血,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
3. 妊娠期高血压相关疾病
- 原因: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全身血管痉挛,尤其是肾血管收缩,从而加重肾脏缺血。
- 机制:血压升高和血管痉挛可导致肾脏血流减少,造成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损害。
4. 产科并发症
- 原因:羊水栓塞、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胎盘早剥、胎死宫内等。
- 机制:羊水栓塞会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包括肾脏损伤;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则通过影响肝脏功能间接累及肾脏;胎盘早剥和胎死宫内会导致大量失血和血容量不足。
5. 肾后性因素
- 原因:包括泌尿系统梗阻(如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子宫肌瘤等压迫泌尿系统)以及医源性损伤(如膀胱或输尿管损伤)。
- 机制:这些因素会导致尿液排出受阻,从而引起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6. 微血管性溶血
- 原因:妊娠期急性脂肪肝、HELLP综合征等疾病可引发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 机制:溶血和纤维素栓子形成会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损伤,从而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总结
妊娠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涉及多种妊娠相关和无关的因素,主要包括血容量不足、感染、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科并发症、肾后性因素以及微血管性溶血等。这些因素通过不同的机制导致肾脏缺血、损伤或功能衰竭,严重威胁母婴健康。早期识别和干预对改善妊娠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