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多糖贮积症(又称黏多糖沉积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主要特征为溶酶体内黏多糖分解酶缺陷,导致糖胺聚糖(GAGs)无法正常降解并在全身多器官贮积,引发渐进性病变。
核心特点
-
病因机制
- 酶缺乏:因编码溶酶体水解酶的基因突变,导致黏多糖无法完全分解。
- 遗传模式: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I型、IV型),部分为X连锁隐性遗传(如II型)。
-
临床表现
- 骨骼畸形:短躯干、关节僵硬、脊柱后突、鸡胸及爪形手等。
- 面容改变:头大、前额突出、面中部扁平、角膜混浊等。
- 器官损害:肝脾肿大、心力衰竭、脑水肿等。
- 神经及感官异常:智力发育落后、听力下降、视力障碍。
-
分型与差异
根据酶缺陷类型分为7型,典型亚型包括:- I型(Hurler综合征):智力障碍、角膜混浊、严重骨骼畸形。
- II型(Hunter综合征):无角膜混浊,但伴多毛、攻击行为。
- IV型(Morquio综合征):侏儒症、膝外翻、智力多正常。
-
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法:尿黏多糖测定、酶活性检测、基因分析及骨骼X线检查。
- 治疗策略:
- 酶替代疗法:如重组α-L-艾杜糖醛酸苷酶。
- 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早期轻型患者。
- 对症治疗:针对心脏、骨骼等并发症。
-
预后
重型患者未治疗者多在10-20岁死亡,经干预后生存期及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晚发型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注:该病需终身管理,建议有家族史者进行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