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始,明代法定货币
白银作为货币在中国的使用和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白银作为货币的早期使用(唐代)
-
货币化开端
白银作为货币的流通使用始于唐代,最初主要在岭南地区作为区域性货币与铜钱并行流通。
-
辅助货币地位
唐代白银仍以贵金属形式存在,未成为全国性法定货币,主要作为贵重商品和财富储存手段。
二、白银货币化的关键转折(明代)
-
货币化完成
1581年(万历九年),明朝为统一赋役、稳定财税,正式将白银确立为法定货币,标志着白银从辅助货币完全转化为流通货币。
-
货币化过程特点
-
制度基础 :通过张居正改革等政策推动,白银逐步取代铜钱成为国家赋税和商业交易的主流货币。
-
全球化影响 :明代中后期,随着对外贸易(如与西班牙、葡萄牙的贸易)扩大,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加速了货币化进程。
-
三、白银货币化的深化(清代及以后)
-
法定货币地位巩固
清代延续了明朝的银本位制度,白银成为全国统一的法定货币,直至1935年废止银本位制。
-
货币体系完善
白银与铜钱并行流通,形成多元货币体系,满足不同经济场景需求。
总结
-
起始阶段 :唐代白银开始作为区域性货币出现,但未成为法定货币。
-
关键节点 :明代通过制度创新和全球化贸易推动,完成白银的货币化。
-
后续发展 :清代及以后白银法定货币地位进一步巩固,形成长期流通体系。
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货币史从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再到法定货币的演变,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