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货币化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经历了从非主要货币到主要货币的多次转变,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早期使用 :
-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 :白银开始具备货币的部分职能,但并未成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更多使用金与钱,白银主要作为装饰品及餐具等。
- 钱帛并行与钱钞流通 :
-
六朝至唐朝 :白银逐步进入民间,与钱并行使用。隋朝时期,白银开始有少量流通,但地位并不稳固。到了唐朝末期,白银的地位逐步提高,市场使用增多。
-
宋朝 :以铜钱、铁钱和纸币为主要流通货币,白银仍然是一种辅助货币,但在海外贸易中心等地区,金银是主要通货。
- 白银逐步成为主要货币 :
-
五代至明朝初期 :白银作为支付手段开始逐渐普及,但仍未完全取代其他货币。明朝初期,铜钱和大明宝钞为主要货币,但由于宝钞贬值,民间逐渐采用白银进行结算。
-
明朝中期 :白银货币化进程加速。正统元年(1436年),明政府将江南部分田赋折银征收,标志着白银在官方税收领域的正式认可。随后,政府的税收、俸禄等多以白银计算和支付,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
- 白银成为法定货币 :
-
明朝中晚期 :白银逐步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并在明朝中晚期正式完成货币化。一条鞭法的实施使白银成为税金的结算货币,进一步巩固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
清朝 :白银继续作为主要货币流通,并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币制改革,但始终固守白银作为本位货币。
- 民国时期的转变 :
- 民国时期 :白银逐步以制币形态流通,民国“废两改元”后,白银以银元形式取代银两,完成了从称量货币到法定货币的转变。
白银在中国的货币化历程经历了从辅助货币到主要货币,再到法定货币的多次转变,对明清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