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货币化是指白银从一般的商品逐渐转变为主要货币形态,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货币制度的形成 :
-
白银货币化过程中,形成了以称量货币为主的形态,如“元宝”“银锭”等,交易时需用秤称量确定价值。
-
白银与铜钱共同构成了明清时期的货币体系,形成了“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局面,白银用于大额交易和政府财政收支,铜钱用于小额日常交易。
- 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
-
经济发展 :白银货币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扩大了市场规模,推动了长途贸易和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也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货币基础。
-
社会变革 :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商人地位因白银积累而有所提高,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社会对商业和财富的态度更加开放。
-
国际贸易 :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吸引了世界白银的流入,使中国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 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具体影响 :
-
加速了农业手工业的商品化进程 ,促进了商业繁荣。
-
推动了农业经济作物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
-
商品经济的层次极大提高 ,大宗批发贸易和远程贸易增加,形成了区域性的商帮集团。
-
工商业市政得到兴起和繁荣 ,社会阶层发生改变,人们的社会观念发生改变,从原来的农本商末,转变到舍本逐末,离开农村从事工商业。
-
提高了结算效率 ,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
形成了以白银为结算方式的世界贸易体系 ,而这个体系的中心是中国。
-
冲击了原有的钱钞并用的货币体系 ,白银取代了大明宝钞成为了当时中国的主要货币,使得中国确立了银本位制度的货币体系。
-
推动了赋税制度的改革 ,使白银结算成为了纳税方式,如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赋税政策中所征收的货币税金以白银进行结算。
-
由于大量白银涌入国内 ,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也使得铜钱与白银的兑换比例发生变化,造成了“银贱铜贵”的情形。
-
造成了币制混乱 ,中国使用的白银货币以两为单位,西方国家则以元为单位,造成了货币本币的混乱,直至民国时期实行“废两改元”政策后才结束。
-
西方价格革命的余波影响到了中国 ,使得明朝后期通货膨胀,并使得明朝财政雪上加霜,引发了三饷的加征,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
促使美洲白银大量开采和日本限制白银出口 。
- 消极影响 :
-
过渡依赖白银进口 ,使明朝失去经济调控能力。
-
致使南北方贫富差距扩大 。
-
加剧官员贪污腐败 。
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又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过度依赖白银进口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如经济调控能力的减弱和贫富差距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