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
- 原发性:多为遗传性疾病,如骨硬化病、肝豆状核变性等,或家族性散发病例。
- 继发性:包括药物(如两性霉素B、锂)、钙代谢紊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过量)、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及肾间质疾病(梗阻性肾病、肾移植排斥反应)等。
2. 临床表现
- 代谢性酸中毒:常见症状包括厌食、恶心、呕吐、心悸、气短、乏力,婴儿型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 电解质紊乱:
- 低钾血症:因尿钾排泄增多,导致肌无力、软瘫,严重时影响呼吸和心律。
- 低钙血症:引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骨质疏松、骨痛、病理性骨折,甚至肾结石。
- 其他:多尿、烦渴、失水,长期可出现纤维性骨炎或肾功能不全。
3. 诊断
- 实验室检查:尿pH值持续>6.0,血pH降低,低血钾、低血钙、高血氯。
- 影像学:X线显示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或尿路结石。
- 特殊试验:氯化铵负荷试验(尿pH无法降至5.5以下)或血/尿二氧化碳张力测定。
4. 治疗
- 纠正酸中毒:口服碳酸氢钠或复方枸橼酸钠,严重时静脉滴注。
- 补钾:首选枸橼酸钾,避免氯化钾加重高氯血症。
- 骨病与结石管理:使用钙三醇(1,25-羟基维生素D3)改善骨代谢,必要时手术处理结石。
5. 预后
- 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症状,生长发育可恢复正常。
- 若未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或遗留骨畸形等后遗症。
附:与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的鉴别
- I型:远端肾小管泌氢障碍,尿pH>6.0,常伴低钾血症。
- II型: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碳酸氢根障碍,尿pH可随血碳酸氢根水平变化,常伴范可尼综合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用药或并发症处理,建议结合临床医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