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持续状态是指哮喘患者急性发作后,常规治疗无法有效缓解且症状持续加重的危重状态,其核心特点和相关信息如下:
一、定义与特点
- 时间标准:常规治疗后症状持续超过12小时,部分定义认为需超过24小时。
- 病理特征:气道严重痉挛、炎症加剧、黏液分泌增多,导致通气功能障碍和缺氧。
- 危险性:可能引发呼吸衰竭、意识障碍甚至死亡,需紧急医疗干预。
二、病因与诱因
- 外部刺激:持续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空气污染或职业性致敏物。
- 感染因素:呼吸道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或细菌感染加重气道炎症。
- 治疗不当:自行停药、激素骤停或药物剂量不足导致病情失控。
- 其他诱因:心理压力、剧烈运动、气候突变或合并其他疾病(如心脏病)。
三、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分,动用辅助呼吸肌(如张口呼吸)。
- 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口唇发绀,语言不连贯或无法平卧。
- 体征变化:
- 肺部听诊广泛哮鸣音,严重者出现“沉默胸”(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 奇脉(吸气时血压明显下降)或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下降)。
四、治疗原则
- 紧急处理:
- 立即吸氧纠正缺氧,必要时机械通气。
- 联合使用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和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
- 长期控制:
- 规范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
- 避免诱因,定期监测肺功能,调整用药方案。
五、预防与管理
- 环境控制:减少过敏原接触,保持空气流通。
- 患者教育:掌握正确用药方法,识别早期恶化征兆并及时就医。
哮喘持续状态是哮喘的急危重症,需通过综合治疗和规范管理降低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