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病因
碘源性甲亢(IIH)是由于短期内大剂量摄碘、长期过量供碘或含碘药物(如胺碘酮)使用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其核心机制是碘摄入超过正常阈值(成人每日5mg/d,甲亢患者2mg/d),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失控。
2. 典型症状
- 高代谢症候群:心悸、多汗、体重下降、手抖、情绪波动等。
- 甲状腺特征:多数患者有甲状腺结节,但无突眼,甲状腺无压痛,血管杂音少见。
- 心血管表现: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老年人症状可能更显著。
3. 诊断要点
- 病史:近期碘摄入增加史(如服用胺碘酮、补碘治疗)。
- 实验室检查:血清游离T4(FT4)升高,TSH降低,甲状腺摄碘率显著降低(24小时<3%)。
- 影像学:甲状腺扫描显示“热区”,提示局部甲状腺组织功能亢进。
4. 治疗与预后
- 停药或减量:多数患者停用含碘药物后可自愈,平均恢复时间约5.5个月。
- 药物治疗:轻中度患者可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联合高氯酸钠(抑制碘吸收)。
- 特殊情况:若合并妊娠或药物无效,需考虑手术切除功能亢进结节。
5.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 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警惕心血管并发症。
- 孕妇:妊娠期需谨慎用药,避免影响胎儿发育,建议产后6个月再考虑妊娠。
总结
碘源性甲亢的防治需严格控碘,尤其对甲状腺结节患者及长期服用含碘药物者应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