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继发性肾脏疾病,是由于过敏性紫癜导致的肾脏损伤。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病因
- 感染: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感染是常见的诱发因素,如链球菌感染、支原体感染、病毒感染等,感染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可能引发过敏性紫癜肾炎。
- 过敏: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鱼虾等)、药物过敏(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花粉、虫咬、寒冷刺激等也可能诱发该病,但临床上明确过敏原往往较困难。
- 遗传:部分患儿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有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多态性与过敏性紫癜肾炎的发生有关。
临床表现
- 皮肤紫癜:常为首发症状,表现为四肢远端、臀部及下腹部对称性分布的出血性斑点,高出皮肤表面,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或呈疱疹状、荨麻疹样或多形性红斑,可有痒感,1 - 2 周后逐渐消退,但易反复发作。
- 肾脏表现:主要为蛋白尿、血尿,部分患儿出现肾功能下降。轻者仅为少量蛋白尿或镜下血尿,重者可出现大量蛋白尿、肉眼血尿、水肿、高血压,甚至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肾功能急剧减退。
- 胃肠症状:不少患儿有腹痛,多为阵发性剧烈绞痛或钝痛,以脐周或下腹部明显,有压痛,但无腹肌紧张,可伴有腹泻及轻重不等的便血,粪便呈柏油样或鲜红色,重症可有呕吐,但呕血少见。
- 关节症状:部分患儿累及大关节,如膝、踝、腕、肘等,出现关节肿痛,可单发、多发或呈游走性,关节肿胀、疼痛,活动时加重,局部常伴微热,重者有灼热感,关节症状消退后无后遗症。
检查
- 尿常规:可见血尿、蛋白尿,偶尔可见管型尿,是初步判断肾脏受累的重要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可能正常或轻度增高,中性或嗜酸性细胞比例增多,还可了解有无贫血等情况。
- 血生化:可发现血尿素氮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等,以了解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
- 免疫学检查:血清 IgA 可增高但无特异性,血清 C3 和 CH50 多数正常,活动期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多增高,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
- 便常规:胃肠受累时大便隐血阳性。
- 肾穿刺活检:可确定本病的病理类型,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治疗
- 一般治疗:包括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接触过敏原,如有感染应积极控制感染。饮食上,在急性期应避免食用海鲜等异种蛋白,给予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
-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轻重选择不同的药物。症状较轻者,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者,给予降压、利尿等治疗;肾病综合征型可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常用泼尼松,也可配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急进性肾炎和慢性肾炎型多采用激素、细胞毒药物、抗凝药物和中药联合治疗。
- 其他治疗:重症患儿出现肾功能衰竭时可采用透析治疗,部分患儿可行血浆置换术等。
预后
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一般儿童各年龄组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尿、蛋白尿型,病理以 Ⅱ、Ⅲ 级为主,病理 Ⅱ 级所占比例更高,且不易发生慢性肾功能不全,预后较好。但如果患儿出现大量蛋白尿、高血压,或者肾脏病理改变较重,如新月体形成、肾小球硬化等,则预后较差,可能会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