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狭窄的最快且有效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年龄及身体状态综合选择。目前临床实践中,以下治疗方法可快速改善症状并解决瓣膜狭窄问题:
一、介入治疗(最快恢复的微创方案)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
- 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可折叠人工瓣膜精准输送至病变位置替换受损瓣膜,无需开胸,创伤极小,术后恢复周期短(通常3-5天可出院)。
- 适用于高龄、合并多系统疾病或外科手术高风险患者,术前需通过3D打印模型、CT动态模拟等精准评估瓣环尺寸及冠脉开口位置。
-
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BAV)
- 通过导管扩张狭窄的瓣膜,可快速缓解症状,但效果短暂(通常维持6-12个月),适用于无法立即接受瓣膜置换的过渡治疗。
二、外科手术治疗(适用于特定人群的根治方案)
- 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
- 通过开胸手术直接替换病变瓣膜,效果持久,适用于年轻患者、合并其他心脏疾病需同期手术者,但需全身麻醉和体外循环,恢复周期较长(约2-4周)。
三、辅助治疗与注意事项
-
术前术中优化
- 麻醉采用局麻+监护,减少全麻风险;术中通过经胸超声实时监测,避免经食道超声的痛苦。
- 团队需制定应急预案(如ECMO、体外循环备用),确保手术安全性。
-
术后管理
- 需长期抗血小板治疗预防血栓,并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评估瓣膜功能。
治疗选择优先级(以“见效速度”和“根治效果”为考量)
- 重度狭窄且有症状:优先选择TAVR或SAVR。
- 紧急情况或高风险患者:TAVR为最快且创伤最小的选择。
- 过渡性治疗:BAV可作为TAVR/SAVR前的临时措施。
注:具体方案需由心内科、心外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评估后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