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肾损害是该病累及肾脏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可由疾病本身或治疗药物引发。以下为综合分析:
一、发病机制
- 免疫复合物沉积:RA患者体内异常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脏,引发炎症反应。
- 药物肾毒性: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或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可能导致间质性肾炎或肾乳头坏死。
- 血管炎及淀粉样变:类风湿血管炎或继发性淀粉样变可损伤肾小球或肾血管。
二、临床表现
- 蛋白尿:
- 轻至中度蛋白尿常见,部分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 停药后蛋白尿多可缓解,但完全消失需9~12个月。
- 血尿:
- 肾小球基底膜变薄或血管炎可导致镜下或肉眼血尿。
- 肾功能异常:
- 进展性损害可引发肾功能不全,表现为肌酐升高、水肿、恶心等。
- 其他症状:高血压、贫血及电解质紊乱。
三、常见病理类型
- 膜性肾病:与免疫复合物相关,表现为非肾病综合征范围的蛋白尿。
- 局灶性肾小球肾炎:以血尿为主,伴轻度蛋白尿。
- 肾淀粉样变:淀粉样物质沉积于肾血管或肾小球,导致血尿或少量蛋白尿。
- 坏死性肾小球肾炎:见于类风湿血管炎,无免疫复合物沉积。
四、并发症
- 慢性肾衰竭:长期未控制的肾损害可进展为肾衰竭,需透析或移植。
- 心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引发的高血压、电解质紊乱可增加心衰、心律失常风险。
五、诊断与治疗
- 诊断:定期监测尿常规、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及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
- 治疗原则:
- 控制原发病:使用激素(如泼尼松)或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减轻炎症。
- 调整药物:停用肾毒性药物,改用保肾方案。
- 对症处理:纠正水肿、高血压及贫血。
总结:RA肾损害需早期监测并干预,通过控制原发病活动、优化药物选择及定期随访,可延缓肾功能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