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肾损害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疾病本身引起的肾损害
原发性肾损害
- 系膜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类型,与免疫复合物的参与有关,表现为单纯性镜下血尿及蛋白尿,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 坏死性血管炎肾损害:RA的严重并发症,病变可累及中、小动脉,临床表现包括镜下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及迅速发生的肾功能减退。
- 膜性肾小球肾炎:常见于RA的继发性肾脏损害,原发者少见,临床表现包括持续性蛋白尿、血尿、肾病综合征。
肾脏淀粉样变
- 长期、严重RA患者中约20%可并发继发性淀粉样变,临床呈肾病综合征表现,最终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2. 治疗药物引起的肾损害
- 金制剂及青霉胺:可引起膜性肾小球肾炎,极少数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双氯芬酸、炎痛昔康等):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急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甚至肾乳头坏死。
3. 其他因素
- 免疫系统异常:RA患者体内存在异常的免疫系统反应,导致炎症反应过度,从而引发肾损害。
-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可能与RA的肾损害有关,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与RA的肾损害风险增加有关。
- 免疫复合物沉积:RA患者体内存在大量的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导致肾脏损害。
了解RA的肾损害病因,有助于患者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肾损害风险。如果出现肾损害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